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院士、該校教授潘建偉及同事張強、陳騰云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王向斌、劉洋等合作,近期突破現場遠距離高性能單光子干涉技術,采用兩種技術方案分別實現428公里和511公里的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創造了現場無中繼光纖量
歲末年初,著名“玄學”量子力學連番傳出好消息:2020年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宣布,成功構建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以76個光子實現了量子優勢;
[ 相關專家估計,目前我國在衛星量子通信方向領先美歐等發達國家五年左右時間。但國際上的技術競爭相當激烈,不進步就會被超過。 ]幾乎每隔十年都會有新技術誕生,催生新的技術革命。上世紀五十年代晶體管和半導體等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信息時代。如今量子計
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的一組科學家宣布發現了一種簡單的修改方法,該方法可以使量子系統保持運轉(或“相干”)的時間比以前延長了10,000倍。盡管科學家在稱為固態量子位的一類特定量子系統上測試了他們的技術,但他
3日,記者從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獲悉,繼首次實驗驗證了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可行性,在300公里真實環境的光纖中實現了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后,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王向斌教授、劉洋研究員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再次合作,實現了509公里真